调整本身就是淘汰
发布时间: 2008-10-15 【字体: 返回列表

似乎在一夜之间,世界经济陷入了恐慌,就在此时中国经济也到了高速发展的调整期。有人说冬天过去了就是春天,可风凉话好说,那些正在“冬天”里拼争的人过得却异常艰难。很显然,很多没有准备的人,可能过的就是最后一个“冬天”。

每一次我国经济进入低潮,国外大资本就会趁低“收割”。难道国家会坐视不管,国家有国家的大事要做,一方面要应对国外资本的重压,另一方面要消化通胀等国内经济问题。作为企业应该懂得市场经济的准则,适者生存,调整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,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顺应市场要求。

企业应该认识到有高潮就有低谷,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,从而消除恐慌心理,即使真的挺不下去,也要择良木而栖。经历过两次大的经济波动,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“学乖”了,韬光养晦那一套市场学说脑子里装了不少,可以说是有备而来,可那些恰逢自身调整期和新兴企业就不那么幸运了。不过,如果认识到调整的必然性,要淘汰的企业也不会显得那么仓促和一无是处,完全可以选择最佳模式保全自己,有的可以缩小规模,通过各种手段轻装上阵;有的可以走整合兼并之路,择良木而栖。

调整对有些企业而言却不失是一次发展契机,在同行业竞争最激烈之时,那些顺应市场要求、早早谋划布局的企业,利用有利时机和自身强大肌体,大胆地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,快速淘汰落后生产率,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、管理经验和顶尖人才聚集到企业。同时,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进行资本整合,花较小的代价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做大做强。特别是为了适应市场而进行的管理上精益求精的强化措施,为下一个经济周期腾飞做好了充足的准备,他们虽然没有那些时刻处于警醒状态的企业洒脱,但他们肯定会在下一个春天里争奇斗艳。

对于那些由于自恃独有的优势而蓬勃发展的企业,比如煤炭、金属矿等能源资源性企业,如果仅享受着今冬阳光灿烂,那么下一个“冬天”对于他们而言将是漫长而残酷的。在我国,能源资源性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,国有企业尽管进行了多年的改革发展,但企业内部仍然还有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变,他们只有趁着目前市场行情较好的大好时机,对内加速改革、强化管理,对外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布局,在占领行业最高点的同时,尽可能地涉足相关行业,做好分散风险的准备。特别是一些矿业企业更应该想到资源枯竭的接替产业。

经济发展也有一个探索和实践过程,虽然江、浙、闽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极其痛苦,但这些经验只有通过血的教训,才能彻底醒悟,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。

返回顶部